2012年7月21日星期六

尼康和佳能单反性能对比(高感、色深、动态范围)

2007年的时候第一次正式踏出国门,去马尔代夫玩了一个礼拜——度蜜月。既然是度蜜月自然少不了要拍点照片留念的,而当时仍是穷光蛋一个,拿了一个老旧的卡西欧卡片相机。具体型号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的那个相机是一个亲戚在香港买的,当时让柜员小姐介绍,估计出于利润空间考虑介绍了这一款。后来亲戚拍照觉得照出来很难看,于是又买了一个索尼的卡片机,这一个就淘汰给我了。

话说当时对拍照这事情一点研究都没有,基本上只处于找个好看的景色按一下快门的境界。而马尔代夫的景色确实很美,白云下面是白色的沙滩,宝蓝清澈的海面上是蔚蓝的天空。最美的是夜晚,漆黑的分不清水面和天空,只见星星点点的灯光在闪烁,满天的繁星如精细研磨的盐粒洒满了天空。悲剧的是,那一个卡西欧的破卡片相机,根本就无法拍出这一画面。当时我也大概知道ISO这种东西的作用,数字越高越能够拍摄漆黑环境。而这个小破卡片机ISO最高只能够到200,也就是说基本只能工作在白天多云间阴的光线环境中。当然了,是可以通过增加曝光时间来解决问题,但是……我要拍人像哎,就算用三角架,我也不能曝光10秒吧?于是很遗憾的,这样的画面没有被记录下来。


后来去新西兰的时候,接了亲戚的一台佳能300D。这一次拍摄照片的质量明显上去了,甚至连大雾的天气也能拍下来(当然,后期稍微需要调整一下)。这一次的遗憾是该相机只搭配了一个18-50的狗头,拍人像什么的很不给力,拍远处不可到达的景色同样很不给力。从这以后,就开始关注单反这种毁一生的产品,整天思量着要入手一台,魔怔了。


众所周知,数码单反当中有最好的两个品牌分别是佳能和尼康。在此之前有机会接触的,基本都是佳能的产品,包括300D、7D还有5DII,每一个都只能说摸过。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当属5DII,不错的分辨率,非常高的ISO。而7D的高感则只能用一塌糊涂来形容,据说强项是高速连拍。(后来的研究发现,其高感虽说比300D高了将近一倍,但是和早前的入门级产品1000D,以及稍后推出的550D相比基本上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差距。)


可是,从来没有摸过尼康家的产品,怎么对比哪一家的更好呢?好在有一个叫做DXOMARK的网站,专门对比了各款数码相机(主要是单反)的技术性能。(其实还包括镜头的测试对比。)根据这个网站上面的佳能和尼康技术数据,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显而易见的结论(截止2012年7月20日数据):

  • 无论高感、色深还是动态范围,全部被尼康产品所包揽;
  • 无论高感、色深还是动态范围,自2010年以来,入门级产品全部是尼康压着佳能,甚至能压制佳能的中端机;
  • 无论高感、色深还是动态范围,尼康基本都是在逐步提升,但其中高感在2007年以前基本上没有怎么动。而佳能基本上是长时间原地踏步或略有进步,除了高端机的高感尚算有明显进步之外;
  • 无论高感、色深还是动态范围,佳能这除了5D及以上的产品外,所有产品的技术性能并没有多少差别,甚至实际上一样。


这么说也许还不够明显,甚至在网站中按品牌来查看,都显得有点凌乱。为了让大家能看明白,我特地为大家制作了这两家产品的技术性能等高线图:
*注意:数据截止2012年7月20日,到目前为止抢先发布的1DX的测试数据还没有出来,尽管5DIII、D4、D800和D800E都出来了。

色深(适用人像)

佳能的色深
佳能的色深最高不超过24位,其中1D/5D系列基本上在22位以上,而比5D要低的中低端系列,基本上略超22位,甚至低于22位。并且可以很明显的看到10D系和300D系,甚至是1000D系基本上是纠缠在一起的。这一档次的产品从2004年起到现在,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改变。

尼康的色深
尼康的色深可见基本上在逐步提升。令人吃惊的是,最新的D3200这种最入门级别的产品,其色深都达到了24位以上。在这一个项目上,即便与佳能的最新二当家5D mark III相比,也毫不逊色。甚至从2009年开始,尼康的入门级产品就已经超出22位色深了。在这张图当中,我们可以看到23.5左右的位置有5个点基本平行一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从顶级产品下移到入门级产品。这种现象在佳能产品中是绝对看不到的,他们家的策略似乎是分为两挡产品,高端的在逐步提升,而中低端的则共用相同性能的感光元件平台。这种明显的差异,我们还会在后面的其它各项技术参数中看到。这张图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地方是,D800/D800E这个二当家居然比大当家D4还要强大,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动态范围(适用景色)

佳能的动态范围
佳能的动态范围,依旧非常的悲剧:自2007年以来,基本上没有太大的提高,从未超越12EV的天花板。图中那条黑色的天花板线画成这种倾斜向上,已经给足面子了。甚至我们可以看到5D mark III的色彩动态范围和上一代相比,不升反降。在11.4EV附近的位置,我们可以看到从2008年起到现在,混杂了各种入门级和中级产品。比如说定位为中端机的60D和定位成入门级的600D,在这个方面完全没有两样。可以认为,就是同样的感光元件,只不过……区别在哪里呢?我相信你一定会发现的。

尼康的动态范围
尼康的动态范围很显然是在不断地提升的,比如说最新的最入门级产品D3200,数值达到了13.2EV。对,你没有看错,在这个项目上,佳能拿不出任何产品可以和尼康最新的最最入门级的单反相匹配。可以这么讲,从2008年中旬推出D700开始,佳能就只能打败最入门的D3000/D3100。而2011年开始,尼康的产品已经全面上升到13EV这一级别以上,佳能已经阻止不了尼康了。当然,这里也有一个很诡异的事情,最新的大当家在这一个方面,不仅比不上上一代大当家,比不上这一代的二当家,甚至连最入门的D3200都比不上。这个除了说明在技术参数上由于没有任何竞争对手,尼康仅对各种参数做了些微调而没有做太大幅度的提升之外,还说明这次尼康对入门级产品的定义,是想要彻底拉开与佳能的差距。而佳能对于这一问题的应对之道,基本上还是拿一些门外汉特别喜爱的东西来对抗,比如说翻转液晶屏。

高感(适用运动)
佳能的高感
佳能的高感仍然能够很明显的看出来1D/5D和其它产品之间的差别。在2007年至2008年推出的四个产品40D/450D/1000D/50D,高感基本上都是在700上下。2009年推出的500D,很可能是在这一个感光元件的基础上做了一定参数调整,因此有小幅的降低的。在2010年至2011年推出的三个产品550D/60D/600D,高感基本上在800上下,而1100D略低的高感,也可能同样是做了一些参数调整甚至限制达到的。当时看到这个图我就很纠结,佳能除了5D系列(及以上)以外,没有任何产品可以大幅超越850的可用ISO。而高感确实是当年我对单反产生兴趣的重要原因:由于很多时候在车上,只能提高快门至1/1000以上来达到清晰成像的效果,其中不少ISO都在500。这样拍出来的照片居然清晰锐利……相对于卡片机来说,于是对高感的重要性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然而佳能这样的实际情况,除了入手5D甚至以上,没有别的什么好选择。

尼康的高感
尼康高感在2007年以前完全不是佳能的对手,而且就几乎没有长进过。然而2007年推出D3开始,事情开始逐步改变,佳能却相对变得不知进取。尤其是2009年以来,四位数的入门级系列已经完全压制了佳能的中低端单反。然而我们也可以明显的看到,在1300-2900之间存在一个巨大的空挡,这里没有这没有产品占据。事实上尼康的级别是这么划分的:
D3/4大当家
D700/800二当家
D300/D7000第三梯队
D5000/5100/3000/3100/3200第四梯队
可见,在不久的未来第三梯队一定会有新的产品来占据着一个空档位置的,不是D400就是D7100。

关于镜头、双机双镜和全幅半幅

佳能在卡口的设计上由于抛弃了之前老旧的镜头,其EF卡口口径较大,在设计大光圈镜头上面确实占据一定优势。而尼康家由于要兼容旧镜头而沿用了很早以前就设计好的F卡口,因此在制作大光圈镜头上面稍微难一些。但是,如果你看过DXO中关于镜头的评测,就会发现差距也没有那么大嘛。(其实在同等光圈焦距的配置下,可能还会稍微好那么一点点。)不过镜头的性能与传感器的性能相比,评判起来会更困难一些,这个和各人的喜好有关。而且我认为两家镜头间的差距,和各人之间构图等摄影技巧的差距相比,可以说是微不足道。不像高感达不到,很多对快门速度有要求的低光场景是无能为力的。(好吧,光圈大一档,相当于快门可以提升一档,或者ISO降低一档。不过……1.4和1.2相比,只是相当于降低半档。再者说光圈变大会导致景深变浅,并不是所有时候都是需要非常浅的景深的,甚至光圈过浅可能会导致拍摄对象不能够完全进入聚焦范围。)

单反之所以毁一生,是因为不同的镜头擅长于不同的场景,因此需要多支镜头来应对不同的场景。比方说用大光圈来拍人,用长焦来打鸟。但是换镜头总是一件很恼人的事情,比如说在拍人的时候发现远处有一只罕见的小鸟,等你换好镜头可能就啥都拍不到了。而且在野外更换镜头,总是多有不便。于是有一些人就会产生了双机双镜的想法,就是说,用两个机身分别接上不同的镜头。这样,当场景变换的时候,只需要取出不同的相机就可完成任务。这一策略的另一个诱人之处,是可以考虑先买一个入门级的,等到练熟了再买一个高端的单反。万一刚买第一个单反没多久,就发现成为箱底货,那也可以少花不少冤枉钱。

如果你也考虑到这个问题,那就会发现佳能的入门级没有什么好选的,和尼康比完全没有优势,唯一有优势的是大光圈镜头。不过倘若你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一个50F/1.2的镜头要近10000元,而50F/1.4则只要不到3000元。对于刚开始玩单反的人来说,这0.2的光圈实在没有什么意义。就算给你一个50F/0.7的镜头(假设存在吧),估计你也无法拍出惊为天人的照片。

另一个悲剧的地方是佳能的半幅机专用镜头,即EF-S镜头,不能用在全幅机上面。这是因为EF-S镜头最后一个镜片是稍微突出来一些的,佳能半幅机专门为此将反光板往后缩入一些。这样的镜头装在位置相对靠前的全幅机上时,会打到反光板。换句话说,假如你打算以后走双机双镜的路线,那么即便第一台机器入手入门级的650D,对应的镜头也必须选择EF镜头。否则当初买的EF-S镜头,在后来再入手的高级货比如5DIII上面是完全不能使用的。

佳能采取这样的策略,大概是希望区分镜头的价格区间。购买入门级的半幅机,通常都是因为考虑到价格因素。那么为这些机器配置镜头的时候,通常也会考虑价格因素,或者说便宜点的镜头。半幅机所使用的镜头,因为成像区域小,镜片通常可以稍小一些。为了进一步压缩成本,佳能采用的办法就是减少外壳面积,或者说缩短外壳长度。要达到这一目的,其中一种办法就是让后部镜片突出。而购买高端全幅机的用户,通常来说价格因素往往排在第二,甚至更后面。因此针对这些用户所使用的镜头也可以设计的更好,价格设定得更贵。但是,没有人会跟钱过不去的。如果说有一个相对便宜的半幅镜头,其成像质量较同等规格的全幅镜头没有非常明显的差异,此时用户还是会有考虑使用较便宜镜头的可能性的。当然,半幅镜头从设计上其成像区域较小,用在全幅机上的时候四边成像时会有问题的。比如说,暗角,甚至完全无法成像等。


佳能和尼康在这个问题上的策略完全不同,佳能的做法是从设计上就阻止全幅机能使用较为便宜的半幅镜头,而尼康则是采取DX镜头用在全幅机上时自动进行裁切。用更加直白的话说就是,佳能考虑的是如何避免EF-S镜头降低高端用户的ARPU值,而尼康考虑的则是如何保护低端用户原来在镜头上的投资。哪一家更加厚道,就不言而喻了。事实上这在镜头卡口的选择上,两家就有完全不同的历史。最开始大家都是使用莱卡的L39卡口,后来莱卡设计了受到专利保护的M卡口之后,两家就开始走出了完全不同的路线。其中佳能经历了R、FL、FD、newFD、EF卡口的变迁,除了EF卡口外,几乎每隔10年一个变迁,被调侃为“基本上跟施罗德换老婆差不多了”。而尼康则50年都保持F卡口不变,只是在这一接口上进行各种可以互相“兼容”的扩展。尽管实际上早期的F卡口镜头用在今天的中低端尼康单反上面时,可能很多功能如自动对焦、光圈联动等都无法使用,但好歹可以轻松装上去,好歹全手动操作还是能够使用的。也许有人会说,缺乏这么多功能,和不能使用有多大的差别?其实差别就在于是否尽最大可能保护用户的原有投资——设计一个新的、没有历史负担的、更好的卡口,真的那么难么?一点也不难,但是要在旧的卡口上为了实现新的功能而兼容来兼容去的,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如果感兴趣的话,这里有一个关于卡口历史变迁的介绍,不妨看一下。

还是关于镜头

不可否认的是,佳能的镜头由于卡口的关系,更容易设计成大光圈的。比如说50F/1.2,目前只有佳能有,而尼康截至2012年7月似乎没有这一规格的镜头推出。另一个似乎佳能有而尼康没有的,是STM镜头。所谓STM镜头和普通的超声波马达镜头相比,就是对焦更安静平滑,对于摄影来说更为有利。尽管STM镜头我没有试过,但普通的AF-S镜头则试过,在摄影时如果使用自动对焦,那种骤起骤停的咔嗒音还是非常明显,并且会被录到视频当中去的。不过……单反的主要功能仍然是拍照不是么?

至于说半幅头的性能参数,有人可能直觉上会觉得比不上全幅镜头。其实这从理论上讲,应该正好相反——相对更小的传感器而言,镜片的比例应该更大,在同样的物理尺寸下做出更好的镜头应当是较容易的。或者说,出于用户对价格上的预期,以及厂家的利润空间上的考虑,才没有制作出比全幅要好的镜头。其实半幅的传感器,在同样分辨率下面其像素密度更高,因此更容易出现噪点。这一个问题不仅仅导致高感更差,还会导致分辨能力的下降。比如说同样是Sigma 85mm f/1.4的镜头,在D7000上测试,分辨力是501lp/mm,而是用D4测试则是541lp/mm。此时制约画质的是传感器,镜头再好意义也不大。

即便厂家没有针对半幅相机设计出顶级的镜头,仍然是有一些非常“实用”的镜头的,例如尼康家的AF-S DX 18-300mm f/3.5-5.6 ED VR这支镜头,等效焦距相当于27-450mm,涵盖了广角到打鸟,对于拍照来说可以说基本足够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