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群里面聊到深潜,就是所谓的Scuba Diving。这个玩意儿是要考证的,没有证人家是不让你去潜水的。实际上办法证件的有两个主要组织,一个叫做PADI,另一个叫做NAUI。
PADI =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 of Diving Instructors
NAUI =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Underwater Instructors
前者是一个商业组织,以营利为目的。后者是一个非盈利组织,以兴趣爱好聚集在一起,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不收你的钱。这两者据说前者的各种收费会多一些,但是装备和支援也会好很多。也有不少的有钱人两个证都会考……有钱人啊。
这里说一下PADI的几个主要的证,分为:
DSD = Discover Scuba Diving
大概就是带你到一个大泳池(深水),然后简单教一下,教练带着你潜一回,全程30分钟。这个玩意儿嘛,没啥意思。估计就是让你尝尝鲜,直到水肺潜水是什么个感觉。当然,最后可能也会给你一个什么证,只是这个证你不能在大海里面潜水的地方拿出来使用。所以,如果你真的想要潜到海底看看海底的生物,那么还是忘了这个课程吧。
OW = Open Water
顾名思义,就是开放水域。全程需要在课室、泳池先学习一下,然后要完成4次潜水,有的教练还会考笔试,证明你这4次潜水都认真的完成了联系。据说有网上课程,允许你在1年内按照你自己的意愿和规划来完成。这个课程主要是教你如何处理你的装备,以及在水下和水面如何控制身体等。据说一个课程下来是3-4天。不过,这个还是不能够深潜,要深浅的话需要完成下面一个课程。
AOW = Advanced Open Water
这个就高阶一些了,会教你深潜、从船上入水、夜潜、沉船潜水等,有很多的险等着你去探哦。不过是不是所有东西都要学了才能拿到证,这个就不清楚了。本人并非高富帅……据说课程也是3-4天。如果和之前的一个联合一起弄的话是7-10天……咦?为啥更长了捏?老实说我不知道,人家高富帅是这么说的。
当然了,还有很多更高阶的课程,至于还有什么,请自己搜索吧。
(一套装本好贵啊,入门单反一套都下来了。关键吧,那个气瓶……不像SD卡可以免费拍了删删完再拍的啊!还有那个潜水地点,呃,也是要Money的啊,不像是扫街是免费的啊!)
2012年8月28日星期二
2012年8月9日星期四
另类的智商考验
前阵子和讯网在新浪微波上面发了一个叶诗文兴奋剂争议有关的帖子,里面称一氧化二氢是增强能量并导致获金牌的重要原因。结果里面有若干人不冷静,没智商的中招大骂其教练无耻,最后导致一干人等围观。甚至最后这位冒失的同学还把自己的微博名字给改了,大概是受不了大家的围观目光了。
一氧化二氢是水,这个大概能够有足够多的人(其实也不多,能够有33%就不错了),能看懂并欢乐的围观。但是后来另外一个帖子,就一片的高级黑。这个帖子的内容如下:
这里面的笑点在“血脑屏障”。什么是血脑屏障?实际上就是脑血管的致密屏障,主要作用是组织大分子进入脑部,避免影响脑部的化学平衡(否则大脑功能会紊乱)。这里面的大分子,显然不包括水、酒精这里一类低分子的物质。换句话说,血脑屏障无法阻止酒精进入大脑。也就是说,压根就不存在“在碳酸作用下”,导致酒精更“容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内”这一说法——本来就可以轻松进入。
CO2 + H2O ⇌ H2CO3
实际上,碳酸饮料的碳酸,实际上就是二氧化碳和水的结合体。而且碳酸这种物质本身极不稳定,受热、晃动就会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事实上因为碳酸极不稳定,所谓的碳酸饮料并非直接使用的碳酸,而是用俗称小苏打的碳酸氢钠这种强碱若酸盐。这种强碱弱酸盐在喝到体内后,会在胃中发生如下的反应:
NaHCO3 + HCl → NaCl + H2CO3 H2CO3 → H2O + CO2↑
也就是说,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变成食盐与碳酸,碳酸受热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这就是为什么你喝个汽水容易打嗝,打不出隔会觉得腹胀的根本原因。所以,当你喝下碳酸饮料之后,绝大部分的碳酸氢盐会被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其中的二氧化碳会有一大部分排除体外。从这个角度讲,也没有任何道理说碳酸会影响血脑屏障。
即便由于胃酸不足,以及二氧化碳再溶于水的角度考虑,有部分的碳酸会进入血液,那也不可能对血脑屏障产生什么重要影响,这是因为有血红蛋白的存在。血红蛋白的主要作用是氧气的运载,这个大家都知道。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二氧化碳也可以和血红蛋白结合,并且还是导致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氧气的释放的重要原因。也就是说,如果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与水结合形成碳酸根与氢根,这两者水平较高的时候会争夺血红蛋白当中的结合点,挤出氧气。有一种病叫做“二氧化碳中毒”,就是这一原因引起的。而水肺潜水也需要通过某种方式将呼出的二氧化碳移除,否则将会导致中毒。
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的上升,会导致另一个作用:换气速度加快。这是一个正常的反射作用,也很容易尝试:找个人捂住你的鼻子和嘴巴,很快你就会非常想要呼吸,放开后你会高频率的喘气。
也就是说,如果碳酸饮料中的碳酸即便能被吸收,也会通过血液予以排除。这些通过肠道吸收的二氧化碳数量,与你身体呼吸作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量相比,简直微乎其微。否则,大概你一喝下雪碧,就该不停地喘气了。
其实这些东西并不是特别难理解的,甚至很多都是高中化学必学的部分。可是:
当然,也有一些看到笑点的,比如:
那么,喝酒的时候和碳酸饮料是否会导致不适呢?确实有可能,这是因为释放的二氧化碳会撑得你的胃难受。同时,由于胃部被撑大,可能导致下列的一些后果:
1、贲门受不了压力被撑开,是为呕吐反应;
2、幽门受不了压力被撑开,酒精迅速流入小肠,迅速提高血液中酒精的浓度;
3、贲门、幽门都顶住了压力,胃部表面积被撑大,酒精吸收效率增加,迅速提升血液中酒精的浓度;
如果你仍然不相信碳酸和血脑屏障没有任何关系,那么你记得在喝酒的时候一定要做深呼吸,尽快排除体内呼吸作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否则这些二氧化碳在血液中形成的碳酸会导致你的血脑屏障大开,导致酒精通过太多头痛死。不过请不要忘了,还有一种叫做低二氧化碳血症的呼吸中枢抑制症。搞不好会因为你的脑干抑制你的呼吸,最后窒息致死哦!
一氧化二氢是水,这个大概能够有足够多的人(其实也不多,能够有33%就不错了),能看懂并欢乐的围观。但是后来另外一个帖子,就一片的高级黑。这个帖子的内容如下:
这里面的笑点在“血脑屏障”。什么是血脑屏障?实际上就是脑血管的致密屏障,主要作用是组织大分子进入脑部,避免影响脑部的化学平衡(否则大脑功能会紊乱)。这里面的大分子,显然不包括水、酒精这里一类低分子的物质。换句话说,血脑屏障无法阻止酒精进入大脑。也就是说,压根就不存在“在碳酸作用下”,导致酒精更“容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内”这一说法——本来就可以轻松进入。
CO2 + H2O ⇌ H2CO3
实际上,碳酸饮料的碳酸,实际上就是二氧化碳和水的结合体。而且碳酸这种物质本身极不稳定,受热、晃动就会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事实上因为碳酸极不稳定,所谓的碳酸饮料并非直接使用的碳酸,而是用俗称小苏打的碳酸氢钠这种强碱若酸盐。这种强碱弱酸盐在喝到体内后,会在胃中发生如下的反应:
也就是说,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变成食盐与碳酸,碳酸受热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这就是为什么你喝个汽水容易打嗝,打不出隔会觉得腹胀的根本原因。所以,当你喝下碳酸饮料之后,绝大部分的碳酸氢盐会被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其中的二氧化碳会有一大部分排除体外。从这个角度讲,也没有任何道理说碳酸会影响血脑屏障。
即便由于胃酸不足,以及二氧化碳再溶于水的角度考虑,有部分的碳酸会进入血液,那也不可能对血脑屏障产生什么重要影响,这是因为有血红蛋白的存在。血红蛋白的主要作用是氧气的运载,这个大家都知道。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二氧化碳也可以和血红蛋白结合,并且还是导致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氧气的释放的重要原因。也就是说,如果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与水结合形成碳酸根与氢根,这两者水平较高的时候会争夺血红蛋白当中的结合点,挤出氧气。有一种病叫做“二氧化碳中毒”,就是这一原因引起的。而水肺潜水也需要通过某种方式将呼出的二氧化碳移除,否则将会导致中毒。
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的上升,会导致另一个作用:换气速度加快。这是一个正常的反射作用,也很容易尝试:找个人捂住你的鼻子和嘴巴,很快你就会非常想要呼吸,放开后你会高频率的喘气。
也就是说,如果碳酸饮料中的碳酸即便能被吸收,也会通过血液予以排除。这些通过肠道吸收的二氧化碳数量,与你身体呼吸作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量相比,简直微乎其微。否则,大概你一喝下雪碧,就该不停地喘气了。
其实这些东西并不是特别难理解的,甚至很多都是高中化学必学的部分。可是:
当然,也有一些看到笑点的,比如:
那么,喝酒的时候和碳酸饮料是否会导致不适呢?确实有可能,这是因为释放的二氧化碳会撑得你的胃难受。同时,由于胃部被撑大,可能导致下列的一些后果:
1、贲门受不了压力被撑开,是为呕吐反应;
2、幽门受不了压力被撑开,酒精迅速流入小肠,迅速提高血液中酒精的浓度;
3、贲门、幽门都顶住了压力,胃部表面积被撑大,酒精吸收效率增加,迅速提升血液中酒精的浓度;
如果你仍然不相信碳酸和血脑屏障没有任何关系,那么你记得在喝酒的时候一定要做深呼吸,尽快排除体内呼吸作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否则这些二氧化碳在血液中形成的碳酸会导致你的血脑屏障大开,导致酒精通过太多头痛死。不过请不要忘了,还有一种叫做低二氧化碳血症的呼吸中枢抑制症。搞不好会因为你的脑干抑制你的呼吸,最后窒息致死哦!
2012年8月7日星期二
一些极细微的习惯
人是否能赢得大家的尊重,其中一个因素是你对待一些可能影响他人的细节是如何处理的。当然,除了自己的行为习惯之外,大众的行为习惯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最近公司突然很多人感冒,其中有几位严重到发烧,最后只好请假不来上班。对此大加笑谈A君是传染源,因为他之前也病了。然而就在大家说这个笑话的时候,B君大大的打了一个喷嚏,就如同之前连续好几天一样。我突然意识到,B君已经每天准点在下午的时候要打那么一两个喷嚏。之所以记得住,是因为每次打完喷嚏都能闻到一股浓浓的口水味飘过来。这怎么成,吸别人口水感觉恶心不说,还可能导致被传染。于是每次我就需要屏住呼吸,等待着股味道渐渐地散去。
其实这真是一种习惯问题:打喷嚏的时候应当避免对着别人,用手或者手绢纸巾掩面,可以减少飞扬的唾沫数量,减少传染的几率。这种东西理论上大家都应该知道,只是形不成习惯而已。人生来就是利己的,因此不是有利于自己的事情——比如是否会导致别人生病,是从来不会容易被自己意识到的。但只要你这么想:一个打喷嚏不捂嘴的人,别人会闻到,会觉得你恶心。打喷嚏的时候稍微捂一下,至少别人不会这么看待你。
其实这种“大家都知道,但是却总有很多人不执行”的例子真的不少。就在B君打完喷嚏之后不久,C君一口痰就吐在了垃圾篓里面。我立刻想起来小学的时候,楼道里还有所谓的痰盂,痰盂上面是有一个盖子的,盖子上面还有一跟长长的木棍。当时小学老师都会教:痰要吐在痰盂里,吐完了要盖上,因为痰干燥之后细菌可能会随风飞扬,传染疾病。当然了,裸露的痰盂必然不雅观。这些真不是什么闻所未闻的知识,但总有很多人是随便吐在开放空间如垃圾篓里面。尽管有塑料垃圾带罩着,不像以前那样总会搞得脏兮兮的、恶心兮兮的,但传染人的可能性并不会因为这个垃圾袋而减少。这种问题还真不是一个两个,比如我们家就有亲戚是这样。这与他们平时生活的环境有关——大家都是这么干的。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垃圾场效应”或者“破窗理论”在作怪,要打破还真是不那么容易。(打破容易,但不伤面子的打破却很难。)还有很多人随街一吐,然后好像从来没发生过什么一样,该干啥干啥。这在我看来非常令人诧异的,但主角却完全不会感觉到。
比随便乱吐痰相比,另一个让人尴尬的问题是放屁。中国有句俗话叫做“管天管地,管不了拉屎放屁”。意思就是说,这些都是极正常的生理现象,而且还不能强制取消(比如憋回去)。然而,人总是可以有选择的——比如忍住,然后挪到人少的地方在释放。也许你会说,忍住很难,有时候不经意就出现了。其实,这还真不是——你会不经意就尿了,拉了?除非你有大小便失禁的问题,否则一般来说,大多数的屁你还是能提前感觉到的,这仍然是你愿意不愿意的问题。否则,你怎么解释有的人会站在对着你吹的风扇,前若无其事的放一个长达一分钟的响屁呢?我还真遇到过,当然,主角根本不知道自己做了些什么。
在饭桌上,这样的问题也不鲜见。我们有一帮人一度经常在一起吃饭,其中某位D君一直有一个习惯就是拿起筷子颠来倒去的在菜碟当中拨菜肴。而这个动作并非夹取某一块肉的前缀,很多时候只是为了拨一下,然后筷子往嘴里一放,嘬完筷子之后放下继续和大家交谈。最终的结果就是,这盘菜的每一个可以吃的部分都被拨过,大家只好放弃这一盘菜了。其实,口水当中含有大量的细菌,筷子在菜里面交错的越多,传染疾病的可能性也更高。以前还会提倡在公共食堂当中使用公筷,正是基于这一道理。这也是一个常识,只不过有些人习惯如此,因为他们从小周围的人就是这么干的。有一天我们都忍不住了,委婉的跟D君说这不太好,D君很诧异的说:啊?这不是表示和大家很熟悉很友好吗?
实际上,对于外国人来说,中国人在这方面就很难以理解:不仅仅用筷子在同一盘菜里面倒腾,还有所谓share food这么一说。其实这种不良习惯应当说大多数中国人都有,甚至我自己到了国外旅游的时候,某个餐厅的老外服务员曾问我们,是否需要Share food。当时我还很欢乐的答应说是,于是服务员多给了一个碟子。现在想想,还真不知道人家是了解了我们的习俗,还是故意调戏的。当然,这还算是好的了。甚至可能大部分地区还有这样的吃饭习惯:
桌子上发一个小勺,用于盛菜,而碗则是用来盛酒的。如果遇见了什么想吃的,甚至可以直接拿小勺勺菜,然后往嘴里面一送,如此往复。如果感觉到这么做太麻烦,甚至可以直接拿起某盘菜直接往嘴里一送,稀哩呼噜吸吸,就把汤汁喝下,喝完了之后把剩余的菜肴继续摆回桌面。其实这真不怪大家,大家都是这么做的,没什么可奇怪的。于是,在老外的鸡尾酒会上面,中国客人通常容易遭人嫌但自己还不知道,在那里不亦乐乎的拨弄食物。
其实要注意的细节真的很多,比如不要当众抠脚趾,不要随便乱穿马路等。这些种种其实已经是最低的要求了,大家都知道,只不过不做而已。有没有同样最低要求,但是大部分人都因为不知道所以不做的呢?也有,那就是随手要注意门。
这个注意分为两种,一种是关,还有一种是开。先说随手关门,我遇到的包括了开大会当中有人因事需要出去,结果开门就走,也不晓得关门。很多时候这回引起别人的尴尬,比如我要在会上说一些较为机密,或者可能容易引起其他部门同事误会的事情。可当事人一点都不觉得,概因大家通常就只想着自己的事情,而不考虑别人的感受。
如果随手注意关门这个小习惯可能知道的人会多一些,注意开着的门则很少人知道。在出国旅行之前,曾经听说外国人在开门之后会注意后面是否有人,否则自动弹回去的门可能会伤及随后注意力分散的行人。甚至,外国人会觉得你理应如此,因此并不会注意用手挡住前人已经打开的门。这算是一种绅士的行为,我也表示认同。在国内,我就开始时刻提醒自己要注意这一个问题,并且实践之。然而,这种长年累月下来只关心自己是否顺利通过的习惯,总是会时不时的跳出来。终于,在澳大利亚的无数次开关门中,就有一次我忘了这回事,结果玻璃门当的一声打在了后面的小女孩脑袋上。我记得十分清楚,当时自己其实是回头看到后面来了一个妈妈带着一个小女孩,可潜意识里面就觉得人家要伸手当门,因此就没有像往常一样挡住已经打开的玻璃门。结果果不其然,老外根本就没有这么一个“挡住已经打开可能随时会弹回来的门”的习惯,着实的打在了欢快地跑在前面的小朋友的脑门上。我立刻重新打开门,连说对不起。同样印象深刻的是,小朋友一点也没有哭,也没搭理我。大人则抬起下巴傲慢不满神情,仿佛视我至于无物,大踏步走开了。
正是这一个活生生的经历,让我意识到注意可能影响别人感受的细微习惯,是赢得别人尊重的起始点。大家觉得呢?
最近公司突然很多人感冒,其中有几位严重到发烧,最后只好请假不来上班。对此大加笑谈A君是传染源,因为他之前也病了。然而就在大家说这个笑话的时候,B君大大的打了一个喷嚏,就如同之前连续好几天一样。我突然意识到,B君已经每天准点在下午的时候要打那么一两个喷嚏。之所以记得住,是因为每次打完喷嚏都能闻到一股浓浓的口水味飘过来。这怎么成,吸别人口水感觉恶心不说,还可能导致被传染。于是每次我就需要屏住呼吸,等待着股味道渐渐地散去。
其实这真是一种习惯问题:打喷嚏的时候应当避免对着别人,用手或者手绢纸巾掩面,可以减少飞扬的唾沫数量,减少传染的几率。这种东西理论上大家都应该知道,只是形不成习惯而已。人生来就是利己的,因此不是有利于自己的事情——比如是否会导致别人生病,是从来不会容易被自己意识到的。但只要你这么想:一个打喷嚏不捂嘴的人,别人会闻到,会觉得你恶心。打喷嚏的时候稍微捂一下,至少别人不会这么看待你。
其实这种“大家都知道,但是却总有很多人不执行”的例子真的不少。就在B君打完喷嚏之后不久,C君一口痰就吐在了垃圾篓里面。我立刻想起来小学的时候,楼道里还有所谓的痰盂,痰盂上面是有一个盖子的,盖子上面还有一跟长长的木棍。当时小学老师都会教:痰要吐在痰盂里,吐完了要盖上,因为痰干燥之后细菌可能会随风飞扬,传染疾病。当然了,裸露的痰盂必然不雅观。这些真不是什么闻所未闻的知识,但总有很多人是随便吐在开放空间如垃圾篓里面。尽管有塑料垃圾带罩着,不像以前那样总会搞得脏兮兮的、恶心兮兮的,但传染人的可能性并不会因为这个垃圾袋而减少。这种问题还真不是一个两个,比如我们家就有亲戚是这样。这与他们平时生活的环境有关——大家都是这么干的。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垃圾场效应”或者“破窗理论”在作怪,要打破还真是不那么容易。(打破容易,但不伤面子的打破却很难。)还有很多人随街一吐,然后好像从来没发生过什么一样,该干啥干啥。这在我看来非常令人诧异的,但主角却完全不会感觉到。
比随便乱吐痰相比,另一个让人尴尬的问题是放屁。中国有句俗话叫做“管天管地,管不了拉屎放屁”。意思就是说,这些都是极正常的生理现象,而且还不能强制取消(比如憋回去)。然而,人总是可以有选择的——比如忍住,然后挪到人少的地方在释放。也许你会说,忍住很难,有时候不经意就出现了。其实,这还真不是——你会不经意就尿了,拉了?除非你有大小便失禁的问题,否则一般来说,大多数的屁你还是能提前感觉到的,这仍然是你愿意不愿意的问题。否则,你怎么解释有的人会站在对着你吹的风扇,前若无其事的放一个长达一分钟的响屁呢?我还真遇到过,当然,主角根本不知道自己做了些什么。
在饭桌上,这样的问题也不鲜见。我们有一帮人一度经常在一起吃饭,其中某位D君一直有一个习惯就是拿起筷子颠来倒去的在菜碟当中拨菜肴。而这个动作并非夹取某一块肉的前缀,很多时候只是为了拨一下,然后筷子往嘴里一放,嘬完筷子之后放下继续和大家交谈。最终的结果就是,这盘菜的每一个可以吃的部分都被拨过,大家只好放弃这一盘菜了。其实,口水当中含有大量的细菌,筷子在菜里面交错的越多,传染疾病的可能性也更高。以前还会提倡在公共食堂当中使用公筷,正是基于这一道理。这也是一个常识,只不过有些人习惯如此,因为他们从小周围的人就是这么干的。有一天我们都忍不住了,委婉的跟D君说这不太好,D君很诧异的说:啊?这不是表示和大家很熟悉很友好吗?
实际上,对于外国人来说,中国人在这方面就很难以理解:不仅仅用筷子在同一盘菜里面倒腾,还有所谓share food这么一说。其实这种不良习惯应当说大多数中国人都有,甚至我自己到了国外旅游的时候,某个餐厅的老外服务员曾问我们,是否需要Share food。当时我还很欢乐的答应说是,于是服务员多给了一个碟子。现在想想,还真不知道人家是了解了我们的习俗,还是故意调戏的。当然,这还算是好的了。甚至可能大部分地区还有这样的吃饭习惯:
桌子上发一个小勺,用于盛菜,而碗则是用来盛酒的。如果遇见了什么想吃的,甚至可以直接拿小勺勺菜,然后往嘴里面一送,如此往复。如果感觉到这么做太麻烦,甚至可以直接拿起某盘菜直接往嘴里一送,稀哩呼噜吸吸,就把汤汁喝下,喝完了之后把剩余的菜肴继续摆回桌面。其实这真不怪大家,大家都是这么做的,没什么可奇怪的。于是,在老外的鸡尾酒会上面,中国客人通常容易遭人嫌但自己还不知道,在那里不亦乐乎的拨弄食物。
其实要注意的细节真的很多,比如不要当众抠脚趾,不要随便乱穿马路等。这些种种其实已经是最低的要求了,大家都知道,只不过不做而已。有没有同样最低要求,但是大部分人都因为不知道所以不做的呢?也有,那就是随手要注意门。
这个注意分为两种,一种是关,还有一种是开。先说随手关门,我遇到的包括了开大会当中有人因事需要出去,结果开门就走,也不晓得关门。很多时候这回引起别人的尴尬,比如我要在会上说一些较为机密,或者可能容易引起其他部门同事误会的事情。可当事人一点都不觉得,概因大家通常就只想着自己的事情,而不考虑别人的感受。
如果随手注意关门这个小习惯可能知道的人会多一些,注意开着的门则很少人知道。在出国旅行之前,曾经听说外国人在开门之后会注意后面是否有人,否则自动弹回去的门可能会伤及随后注意力分散的行人。甚至,外国人会觉得你理应如此,因此并不会注意用手挡住前人已经打开的门。这算是一种绅士的行为,我也表示认同。在国内,我就开始时刻提醒自己要注意这一个问题,并且实践之。然而,这种长年累月下来只关心自己是否顺利通过的习惯,总是会时不时的跳出来。终于,在澳大利亚的无数次开关门中,就有一次我忘了这回事,结果玻璃门当的一声打在了后面的小女孩脑袋上。我记得十分清楚,当时自己其实是回头看到后面来了一个妈妈带着一个小女孩,可潜意识里面就觉得人家要伸手当门,因此就没有像往常一样挡住已经打开的玻璃门。结果果不其然,老外根本就没有这么一个“挡住已经打开可能随时会弹回来的门”的习惯,着实的打在了欢快地跑在前面的小朋友的脑门上。我立刻重新打开门,连说对不起。同样印象深刻的是,小朋友一点也没有哭,也没搭理我。大人则抬起下巴傲慢不满神情,仿佛视我至于无物,大踏步走开了。
正是这一个活生生的经历,让我意识到注意可能影响别人感受的细微习惯,是赢得别人尊重的起始点。大家觉得呢?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