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7日星期二

一些极细微的习惯

人是否能赢得大家的尊重,其中一个因素是你对待一些可能影响他人的细节是如何处理的。当然,除了自己的行为习惯之外,大众的行为习惯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最近公司突然很多人感冒,其中有几位严重到发烧,最后只好请假不来上班。对此大加笑谈A君是传染源,因为他之前也病了。然而就在大家说这个笑话的时候,B君大大的打了一个喷嚏,就如同之前连续好几天一样。我突然意识到,B君已经每天准点在下午的时候要打那么一两个喷嚏。之所以记得住,是因为每次打完喷嚏都能闻到一股浓浓的口水味飘过来。这怎么成,吸别人口水感觉恶心不说,还可能导致被传染。于是每次我就需要屏住呼吸,等待着股味道渐渐地散去。



其实这真是一种习惯问题:打喷嚏的时候应当避免对着别人,用手或者手绢纸巾掩面,可以减少飞扬的唾沫数量,减少传染的几率。这种东西理论上大家都应该知道,只是形不成习惯而已。人生来就是利己的,因此不是有利于自己的事情——比如是否会导致别人生病,是从来不会容易被自己意识到的。但只要你这么想:一个打喷嚏不捂嘴的人,别人会闻到,会觉得你恶心。打喷嚏的时候稍微捂一下,至少别人不会这么看待你。

其实这种“大家都知道,但是却总有很多人不执行”的例子真的不少。就在B君打完喷嚏之后不久,C君一口痰就吐在了垃圾篓里面。我立刻想起来小学的时候,楼道里还有所谓的痰盂,痰盂上面是有一个盖子的,盖子上面还有一跟长长的木棍。当时小学老师都会教:痰要吐在痰盂里,吐完了要盖上,因为痰干燥之后细菌可能会随风飞扬,传染疾病。当然了,裸露的痰盂必然不雅观。这些真不是什么闻所未闻的知识,但总有很多人是随便吐在开放空间如垃圾篓里面。尽管有塑料垃圾带罩着,不像以前那样总会搞得脏兮兮的、恶心兮兮的,但传染人的可能性并不会因为这个垃圾袋而减少。这种问题还真不是一个两个,比如我们家就有亲戚是这样。这与他们平时生活的环境有关——大家都是这么干的。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垃圾场效应”或者“破窗理论”在作怪,要打破还真是不那么容易。(打破容易,但不伤面子的打破却很难。)还有很多人随街一吐,然后好像从来没发生过什么一样,该干啥干啥。这在我看来非常令人诧异的,但主角却完全不会感觉到。


比随便乱吐痰相比,另一个让人尴尬的问题是放屁。中国有句俗话叫做“管天管地,管不了拉屎放屁”。意思就是说,这些都是极正常的生理现象,而且还不能强制取消(比如憋回去)。然而,人总是可以有选择的——比如忍住,然后挪到人少的地方在释放。也许你会说,忍住很难,有时候不经意就出现了。其实,这还真不是——你会不经意就尿了,拉了?除非你有大小便失禁的问题,否则一般来说,大多数的屁你还是能提前感觉到的,这仍然是你愿意不愿意的问题。否则,你怎么解释有的人会站在对着你吹的风扇,前若无其事的放一个长达一分钟的响屁呢?我还真遇到过,当然,主角根本不知道自己做了些什么。


在饭桌上,这样的问题也不鲜见。我们有一帮人一度经常在一起吃饭,其中某位D君一直有一个习惯就是拿起筷子颠来倒去的在菜碟当中拨菜肴。而这个动作并非夹取某一块肉的前缀,很多时候只是为了拨一下,然后筷子往嘴里一放,嘬完筷子之后放下继续和大家交谈。最终的结果就是,这盘菜的每一个可以吃的部分都被拨过,大家只好放弃这一盘菜了。其实,口水当中含有大量的细菌,筷子在菜里面交错的越多,传染疾病的可能性也更高。以前还会提倡在公共食堂当中使用公筷,正是基于这一道理。这也是一个常识,只不过有些人习惯如此,因为他们从小周围的人就是这么干的。有一天我们都忍不住了,委婉的跟D君说这不太好,D君很诧异的说:啊?这不是表示和大家很熟悉很友好吗?

实际上,对于外国人来说,中国人在这方面就很难以理解:不仅仅用筷子在同一盘菜里面倒腾,还有所谓share food这么一说。其实这种不良习惯应当说大多数中国人都有,甚至我自己到了国外旅游的时候,某个餐厅的老外服务员曾问我们,是否需要Share food。当时我还很欢乐的答应说是,于是服务员多给了一个碟子。现在想想,还真不知道人家是了解了我们的习俗,还是故意调戏的。当然,这还算是好的了。甚至可能大部分地区还有这样的吃饭习惯:
桌子上发一个小勺,用于盛菜,而碗则是用来盛酒的。如果遇见了什么想吃的,甚至可以直接拿小勺勺菜,然后往嘴里面一送,如此往复。如果感觉到这么做太麻烦,甚至可以直接拿起某盘菜直接往嘴里一送,稀哩呼噜吸吸,就把汤汁喝下,喝完了之后把剩余的菜肴继续摆回桌面。其实这真不怪大家,大家都是这么做的,没什么可奇怪的。于是,在老外的鸡尾酒会上面,中国客人通常容易遭人嫌但自己还不知道,在那里不亦乐乎的拨弄食物。

其实要注意的细节真的很多,比如不要当众抠脚趾,不要随便乱穿马路等。这些种种其实已经是最低的要求了,大家都知道,只不过不做而已。有没有同样最低要求,但是大部分人都因为不知道所以不做的呢?也有,那就是随手要注意门。

这个注意分为两种,一种是关,还有一种是开。先说随手关门,我遇到的包括了开大会当中有人因事需要出去,结果开门就走,也不晓得关门。很多时候这回引起别人的尴尬,比如我要在会上说一些较为机密,或者可能容易引起其他部门同事误会的事情。可当事人一点都不觉得,概因大家通常就只想着自己的事情,而不考虑别人的感受。

如果随手注意关门这个小习惯可能知道的人会多一些,注意开着的门则很少人知道。在出国旅行之前,曾经听说外国人在开门之后会注意后面是否有人,否则自动弹回去的门可能会伤及随后注意力分散的行人。甚至,外国人会觉得你理应如此,因此并不会注意用手挡住前人已经打开的门。这算是一种绅士的行为,我也表示认同。在国内,我就开始时刻提醒自己要注意这一个问题,并且实践之。然而,这种长年累月下来只关心自己是否顺利通过的习惯,总是会时不时的跳出来。终于,在澳大利亚的无数次开关门中,就有一次我忘了这回事,结果玻璃门当的一声打在了后面的小女孩脑袋上。我记得十分清楚,当时自己其实是回头看到后面来了一个妈妈带着一个小女孩,可潜意识里面就觉得人家要伸手当门,因此就没有像往常一样挡住已经打开的玻璃门。结果果不其然,老外根本就没有这么一个“挡住已经打开可能随时会弹回来的门”的习惯,着实的打在了欢快地跑在前面的小朋友的脑门上。我立刻重新打开门,连说对不起。同样印象深刻的是,小朋友一点也没有哭,也没搭理我。大人则抬起下巴傲慢不满神情,仿佛视我至于无物,大踏步走开了。

正是这一个活生生的经历,让我意识到注意可能影响别人感受的细微习惯,是赢得别人尊重的起始点。大家觉得呢?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